殲-20的雷達技術是一個亮點 必然會用非常成熟的AESA雷達 殲-20隱身戰鬥機最大的特點就是改進了自己的航電系統
儘管暫時還不知道殲-20隱身戰鬥機是否裝備了具體什麼型號的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
但是憑藉著殲-20機頭寬大的面積來看
殲-20隱身戰鬥機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相當的遠
機頭雷達的大比例尺寸和俄羅斯米格-31戰鬥機的相控陣雷達相差不大。
並且殲-20隱身戰鬥機的雷達可比上個世紀90年代的米格-31雷達先進的多
而米格-31雷達據稱可以探測400公里遠的目標。
殲-20的側視雷達 有英國專家認為殲-20隱身戰鬥機採用了KLJ-7側視雷達
也就是安裝了三面雷達天線
並且都是相控陣雷達系統
使用的不同的波段
類似俄羅斯蘇-57戰鬥機的機頭雷達布局。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大大提高了探測角度和處理多目標的能力
而當前KLJ-7有源相控陣雷達開始裝備梟龍戰鬥機出口型號
為的增加梟龍第三批次BLock-3型的雷達性能。
但這並不說殲-20隱身戰鬥機是使用的KLJ-7有源相控陣雷達
而殲-20隱身戰鬥機很可能使用的是一款新式雷達
從而滿足自己的超遠程探測的雷達特性。
中國機載AESA有源相控雷達進步極快 中國機載AESA有源相控雷達的研製進步相當之快
甚至比發動機進度要快多了。
與此相關的T/R雷達組件和晶片
都已經開始向俄羅斯方面推銷。
中國的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在沒有得到任何外援的情況發展如此順利
也是益於國內的龐大的電子信息力量崛起。
風冷式LKF-601E AESA雷達也是中國曝光的第二款有源相控陣雷達
並且其目的就是替換、
升級中國空軍現在所有的三代機雷達系統
並且可用於第三國空軍戰鬥機的雷達系統升級換代。
當前主要用於梟龍戰鬥機、
FTC-2000戰機的雷達出口和推銷。
KLJ-7有源相控陣雷達 LKF-601E AESA雷達主要採用了X波段
並且對戰鬥機的探測距離增加到了170公里
雷達重量為145公斤
可以同時跟蹤15個空中目標
同時制導4枚空空飛彈。
其對空目標搜索達到了300公里探測距離
並且對海搜索距離達到了220-200公里。
而合成孔徑雷達模式的解析度據稱相當之高
整體雷達的模塊化程度也很高
這樣利於雷達故障後及時的更換。
LKF-601E AESA雷達 目前
這款有源相控陣雷達也已經研製完畢
已經進行完畢了地面測試
據稱這款雷達比普通的脈衝都卜勒機械掃描雷達探測距離多出160-200%。
相對於風冷的LKF-601E AESA雷達
中國KLJ-7A 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主要進行了大批量改進
特別是其擁有3個雷達陣面
主天線和兩側面的雷達天線
並且價格十分低廉
巴基斯坦梟龍第三批次就全面採用
而亞塞拜然空軍更好看好了這款雷達才購買的梟龍戰鬥機! 殲-20因為雷達而強勁 中國有源相控雷達還具備了大離軸制導飛彈的功能
因此掃描角度更大
為了雷達探測數據更快、
更直觀的現實
殲-20隱身戰鬥機都配備了新的抬頭衍射顯示器
並且這套衍射系統已經進行數字化
專門用於出口。
這幾天網上曝光了在陸軍寒區試驗場正在進行試驗的某新型輪式突擊炮樣車
該車的曝光迅速引起了網友的關注。
今天本炮霸不才就來說說這個新型輪式突擊炮。
這個新型輪式突擊炮之所以一曝光就迅速的引起了網友的關注
是因為其處於的位置特殊。
按照常理
如果進入到了陸軍寒區試驗場進行試驗
那麼該型車至少是一個即將進入我軍裝備序列的狀態。
在ZTL-11輪式坦克裝備我軍只有短短几年以後
又一款全新的「輪式突擊炮」即將裝備我軍
這是為啥呢? 這當然得從ZTL-11說起。
眾所周知
ZTL-11是我軍裝備的第二款輪式突擊炮。
較之前PTL-02的不同除了用105線代替了100滑、
底盤從6輪變成了8輪之外就是隸屬關係由炮兵轉換到了裝甲兵
從火力支援變成了火力突擊。
在ZTL-11研製之初
我軍確立了以8X8輪式步兵戰車為基型的全輪化車族概念。
最早的8輪突擊炮採用的是戰鬥室後置
動力前置的布局。
然而在試驗過程卻發現了嚴重的問題。
由於炮塔靠後
底盤較長
長后座的105線的火炮製退器正好處於車首的上方。
在開炮時由火炮製退器噴出的高壓燃氣對車首首上會有個嚴重的衝擊
駕駛員如果在車內的話會非常的難受。
其感覺宛如將人放在一口大鐘內
然後猛的用力敲鐘。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8輪105大幅度的修改了方案。
於是這就有了動力後置
戰鬥時中置的布局。
將炮塔前移之後
炮口制退器超出了車首很多
「敲鐘」的問題便迎刃而解。
另外戰鬥室中置之後
對於提高其射擊的穩定性也是很有幫助的。
然而
ZTL-11畢竟是我國輪坦第一個啃骨頭的。
當年技術條件的限制
8輪底盤並不是很緊湊
浪費的不少的重量。
ZTL-11又要兼顧浮渡
所以其在堆裝甲提高防護性能的空間比較有限。
8輪步兵戰車的懸掛系統設計缺乏經驗
懸掛系統的抗性不足
ZTL-11在遠射程開火時精度比較一般。
當年對於8輪的定位沒有太高
只是突出可以快反和便宜
對於全輪式裝備的要求遠沒有現在的中型合成旅這麼高。
於是這裡就有了一個合理的新型輪式突擊炮(新輪坦)的需求。
過去以8輪為基型最大限度的通用
對於輪式步兵戰車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對於輪坦和122自榴這些重心較高
車重較大的衍生型號
不變的懸掛和動力對機動性影響很大。
從目前所曝光的影像來看:新一代的輪式105突擊炮有了以下方面的變化。
全新設計的底盤
比之前的8輪底盤緊湊了不少
這樣就可以節約出不少的重量可用於加強防護。
不僅可以加掛更厚的附加裝甲
還對於車底增加了一定性能的防雷組件。
不過雖然新輪式105突擊炮看著比以前的ZTL-11厚實了很多
但是其最大重量還是在24噸的上限之內。
這一點可以從其仍然保留了水上螺旋槳推進器
具有水上浮渡能力看出來。
脫胎於新輕坦105毫米坦克炮的全新一代長后座低後坐力炮
使得其在新輪式突擊炮之上不需要炮口制退器的加持。
這就使得新輪式突擊炮即便是使用戰鬥室後置的布局
也不用再怕對駕駛員的「敲鐘」問題。
當然目前正在測試的其實分別有戰鬥室中置和戰鬥室後置兩輛樣車
戰鬥室中置有利於射擊穩定性
戰鬥室後置全車長度較短有利於機動。
由於底盤承載能力和浮渡的限制
新輪坦在擠重量加防護的同時
只能靠提高火力加強觀瞄來提高新輪坦的戰鬥力。
因此新輪坦的炮塔不僅安裝了類似新輕坦的尾艙自動裝彈機
還配置了豪華的炮長和車長觀瞄。
另外還額外增加了自動武器站和多種軟對抗裝置。
ZTL-11在使用中暴出的越野機動性欠佳的問題
也將在新輪坦得到完美的解決。
據悉新輪坦所使用的是與新輕坦同源的132系列發動機
兩倍於原先功率的發動機確保了新輪坦具有強力的機動性。
另外我國新一代裝甲車輛普遍開始注重高原機動性能
這個兩倍於原先的功率很可能像新輕坦的發動機那樣採用二級渦輪增壓射擊
在高原上新輪坦也能健步如飛。
長征5號大推力運載火箭復飛、
嫦娥5號登月、
長征11號海上發射
今年的中國航天可謂是亮點紛呈
同時也是任務艱巨。
在今年眾多航天科技重大進展中還有一款新型火箭即將問世。
長征11號將在今年實施海上發射 該火箭就是長征8號
它將填補我國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5噸級運力空白
同時具備2.
8噸級地球同步軌道運力
與我國現役長征3號甲的地球同步軌道運力相當。
不同的是長征8號是一款兩級半火箭
而長征3號甲是三級火箭
不僅起飛重量大幅度降低
同時運力也更強。
難能可貴的一點在於長征8號將採用火箭垂直回收技術
與SpaceX公司獵鷹9號火箭回收技術類似
算是做到了你有我也有。
不同的一點在於長征8號是助推器與芯一級一體同步回收
加上剩餘燃料的回收組合體再入質量將高達上百噸。
獵鷹9號 這個上百噸的大傢伙會在100公里卡門線以上高度從天而降再入大氣層
速度將達到10倍音速
如果沒有可靠的變推力發動機點火減速
那麼長征8號火箭回收組合體將會被燒成殘骸。
事實上我國在火箭垂直回收領域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布局發展
並於去年首次完成運載火箭垂直回收制導控制技術驗證飛行試驗。
該試驗驗證的是火箭垂直回收末區著陸段
是事關火箭能否回收成功的關鍵一步
獵鷹9號此前多次海上回收失敗就差在這最後的臨門一腳。
長征8號回收組合體 長征八號芯一級火箭在70公里高度與芯二級分離後將繼續滑行至150公里高度
爾後調整火箭再入姿態
將發動機尾部對準地表。
在進入稠密大氣層前還要啟動兩次火箭發動機制動減速
完成減速後芯一級火箭打開網狀格柵翼進一步降低下降速度
在距離地面一定高度時發動機會再次點火消耗完剩餘燃料
以達到指定的降落速度
同時打開火箭穩定支架
完成回收。
垂直回收 長征八號運載火箭的難點在於變推力發動機
該火箭將主要依託YF-100新一代液氧煤油發動機變推力版
該火箭副總師吳義田透露
長征八號將於今年具備發射條件。
根據航天發展規劃到2035年我國長征系列火箭將全部實現可回收復用
也就是說今年亮相的長征八號僅僅只是一個開端。
安全、
快速、
低成本進入空間始終是運載工具開發的核心要求
以往火箭只能使用一次耗資巨大
而一旦有了長征8號這款可復用的新利器之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成本將急劇下降
衛星發射價格也更優惠
火箭發射利潤空間也會更大。
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 除了可復用垂直回收運載火箭
我國多支航空航天團隊正在開發兩級入軌空天飛機
它們可以像飛機一樣水平起飛水平降落
不僅消耗燃料更少
運營成本也會更低
航天科工集團三院騰飛一號組合動力飛行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隨著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
越來越多的天地往返新技術會接二連三地問世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迎來航天發展的新時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